郁郁乎文若(下)
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已有半年,曹军粮草堪堪不济,形势日见危急,曹操不免有些胆怯。曹操每当心绪不宁,计策未定之时,便有给荀��写信的习惯。远在许昌的荀��见曹操信中流露出回军退守的意思,火速修书一封,遣快马送与曹操,竭力表示反对。因自己不在前线,不谙具体地势,所以荀��的回信中并无一计一策,但他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时机。荀��坚信,目前正值曹袁实力消长的关键时刻,双方都有困难,只要坚持,再坚持十天半月,必然会出现决定全局的可贵战机。实力对比已不重要了,现在是双方主帅比拚智力的重要关头,智高一筹者,有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曹操再次听从了这位奇佐,不多久,他就觅得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击败袁绍。
荀��除了出众的管理才能,卓越的大局观,在识拔人才上,也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曹操手下不少著名谋士,都由荀��举荐而来,包括郭嘉、钟繇、司马懿。荀��赖以威服众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为官不贪,一心为公,散尽家财。不仅曹操对他充满敬仰,同事下僚也多对他崇敬有加。后来曾被曹丕称颂为"一代伟人"的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无论在书籍中还是自己"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摘引曹操致荀��的书信,我以为是颇有兴味的。曹操赏罚分明,极少贪功,战事一了,常会在庆功宴上作一番点评,将分属于各位谋士武将的功劳,一一指出,此乃"荡寇将军张辽之功也","此乃贾诩之功也","此乃钟繇之功也",不一而足。下面这段话,最能概括曹操对荀��的评价:"侍中守尚书令荀��,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之功也。"荀��的功绩既如此远超群英,曹操也许竟觉得自己不配加以封赏,所以往往通过向皇帝请示的方式,再以皇帝的名义予以颁赏。曹操亲自执笔,写了一封又一封《请封荀��表》文。由于荀��"谋殊功异,臣所不及",曹操又总觉得"前所赏录,未副��巍巍之勋",隔不多久又会要求皇帝重新"评议",增加赏赐。每当荀��有所推辞,曹操必写信劝慰,言词恳切至极。由于荀��每次必推辞三次以上,所以曹操的劝慰信也就一封没少写。信中曹操常不惮烦琐,一件又一件地将荀��的功劳细细罗列。"你为我贡献的谋略何止百数,而我只不过对皇上提了其中区区两件,你都要向古人学风格,一味拒绝,你不是存心要我难堪吗?\‘窃人之财,犹谓之盗\‘,更何况剽窃他人的奇谋呢?请先生千万不要再推辞,不然,曹某真成小人了。"拒绝封赏,在中国古代(部分也包括现代)常常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当不得真。但荀��大概是一个例外,当曹操欲表封荀��为三公时,荀��直到第十次拒绝,才使曹操不再坚持。
没法读到荀��致曹操的信,颇让人遗憾。临死前,据说荀��将自己的所有书简均付之一炬,"奇策密谋"遂"不得尽闻也",我相信这也是中国谋略文化的一大损失。荀��似乎是在一种极为压抑、苦闷的心情下,郁郁而终的。当时曹操权力鼎盛,睥睨四方,"固一世之雄也,"在谋士董昭的建议下,遂萌生了"进爵国公"的想法。所有人都认为曹操"九锡备物"乃当之无愧之事,只有荀��坚决反对。荀��正确地预见到,随着曹操进封为魏公,汉朝必然会被曹家终结。这是荀��最不想看到的一幕,虽然他也清楚地知道,若曹操位列九五之尊,他就将以留侯张良"开国元勋"般的造型长留青史。
荀��真会是曹操杀死的吗?有一种来源可疑的传说:曹操曾托人送给荀��一只食品盒,打开后空无一物,荀��立刻明白了对方的用意,遂服毒自尽。当然权威的说法(陈寿)也颇为笼统含混,说荀��五十岁时"以忧薨",时为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荀��当时的忧容忧貌我们无法揣知,相反,他的笑容我们倒见到一回。在征讨孙权之时,曹操向汉献帝请求,让荀��参与劳军。在魏文帝曹丕后来的追忆中,路上他曾与尚书令荀��谈书论剑,由于曹丕不断地夸耀自己的射术和摔跤术,把荀��逗乐了。──不久,也许三天,也许十天,荀��神秘去世。
一年前,即建安十五年末,曹操写过一篇自传体文字《让县自明本志令》。讨论它不是本章的义务,但这里有必要指出一点,曹操的自传里不时流露出一种遭到他人冤曲的愤懑,反复强调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评价。由于此前曹操对荀��的态度堪为楷模,他甚至将两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谦称为同事关系,对荀��的抬举、揄扬可谓不遗余力。作为投桃报李,曹操难免会想,荀君你身为尚书令,却不思有所报答,是否也有点不够意思?我们知道,提议曹操为魏公,荀��本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原轮不到董昭出面。
荀��死后第二年,曹操进封为魏公。曹操终究没有用自己的强力废除汉朝,终究没有做过一天皇帝,隐隐中是否慑于荀君来自黄泉之下的逼视呢?
将曹操与荀��的故事搬上舞台,我相信肯定会比《曹操与杨修》更耐人寻味一些。
但这个故事是写不了的,两人机心博大,城府深沉,既彼此敬重,交互为用,又互相设防,大异其趣。一"破"字当头,一"立"字为先,致使朋友间的无上佳话,陡转为君臣间的极端猜忌,遂使史籍中一时布满无穷的嗟叹和疑团。
曹操再次听从了这位奇佐,不多久,他就觅得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击败袁绍。
荀��除了出众的管理才能,卓越的大局观,在识拔人才上,也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曹操手下不少著名谋士,都由荀��举荐而来,包括郭嘉、钟繇、司马懿。荀��赖以威服众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为官不贪,一心为公,散尽家财。不仅曹操对他充满敬仰,同事下僚也多对他崇敬有加。后来曾被曹丕称颂为"一代伟人"的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无论在书籍中还是自己"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摘引曹操致荀��的书信,我以为是颇有兴味的。曹操赏罚分明,极少贪功,战事一了,常会在庆功宴上作一番点评,将分属于各位谋士武将的功劳,一一指出,此乃"荡寇将军张辽之功也","此乃贾诩之功也","此乃钟繇之功也",不一而足。下面这段话,最能概括曹操对荀��的评价:"侍中守尚书令荀��,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之功也。"荀��的功绩既如此远超群英,曹操也许竟觉得自己不配加以封赏,所以往往通过向皇帝请示的方式,再以皇帝的名义予以颁赏。曹操亲自执笔,写了一封又一封《请封荀��表》文。由于荀��"谋殊功异,臣所不及",曹操又总觉得"前所赏录,未副��巍巍之勋",隔不多久又会要求皇帝重新"评议",增加赏赐。每当荀��有所推辞,曹操必写信劝慰,言词恳切至极。由于荀��每次必推辞三次以上,所以曹操的劝慰信也就一封没少写。信中曹操常不惮烦琐,一件又一件地将荀��的功劳细细罗列。"你为我贡献的谋略何止百数,而我只不过对皇上提了其中区区两件,你都要向古人学风格,一味拒绝,你不是存心要我难堪吗?\‘窃人之财,犹谓之盗\‘,更何况剽窃他人的奇谋呢?请先生千万不要再推辞,不然,曹某真成小人了。"拒绝封赏,在中国古代(部分也包括现代)常常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当不得真。但荀��大概是一个例外,当曹操欲表封荀��为三公时,荀��直到第十次拒绝,才使曹操不再坚持。
没法读到荀��致曹操的信,颇让人遗憾。临死前,据说荀��将自己的所有书简均付之一炬,"奇策密谋"遂"不得尽闻也",我相信这也是中国谋略文化的一大损失。荀��似乎是在一种极为压抑、苦闷的心情下,郁郁而终的。当时曹操权力鼎盛,睥睨四方,"固一世之雄也,"在谋士董昭的建议下,遂萌生了"进爵国公"的想法。所有人都认为曹操"九锡备物"乃当之无愧之事,只有荀��坚决反对。荀��正确地预见到,随着曹操进封为魏公,汉朝必然会被曹家终结。这是荀��最不想看到的一幕,虽然他也清楚地知道,若曹操位列九五之尊,他就将以留侯张良"开国元勋"般的造型长留青史。
荀��真会是曹操杀死的吗?有一种来源可疑的传说:曹操曾托人送给荀��一只食品盒,打开后空无一物,荀��立刻明白了对方的用意,遂服毒自尽。当然权威的说法(陈寿)也颇为笼统含混,说荀��五十岁时"以忧薨",时为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荀��当时的忧容忧貌我们无法揣知,相反,他的笑容我们倒见到一回。在征讨孙权之时,曹操向汉献帝请求,让荀��参与劳军。在魏文帝曹丕后来的追忆中,路上他曾与尚书令荀��谈书论剑,由于曹丕不断地夸耀自己的射术和摔跤术,把荀��逗乐了。──不久,也许三天,也许十天,荀��神秘去世。
一年前,即建安十五年末,曹操写过一篇自传体文字《让县自明本志令》。讨论它不是本章的义务,但这里有必要指出一点,曹操的自传里不时流露出一种遭到他人冤曲的愤懑,反复强调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评价。由于此前曹操对荀��的态度堪为楷模,他甚至将两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谦称为同事关系,对荀��的抬举、揄扬可谓不遗余力。作为投桃报李,曹操难免会想,荀君你身为尚书令,却不思有所报答,是否也有点不够意思?我们知道,提议曹操为魏公,荀��本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原轮不到董昭出面。
荀��死后第二年,曹操进封为魏公。曹操终究没有用自己的强力废除汉朝,终究没有做过一天皇帝,隐隐中是否慑于荀君来自黄泉之下的逼视呢?
将曹操与荀��的故事搬上舞台,我相信肯定会比《曹操与杨修》更耐人寻味一些。
但这个故事是写不了的,两人机心博大,城府深沉,既彼此敬重,交互为用,又互相设防,大异其趣。一"破"字当头,一"立"字为先,致使朋友间的无上佳话,陡转为君臣间的极端猜忌,遂使史籍中一时布满无穷的嗟叹和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