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关羽定位
圣化的关羽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文治武功,永远中国帝王人臣所向往的勋业。于是两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逐渐被神化,分别成为了中国的“文圣”与“武圣”。
文圣与武圣的地位是不同的。小说戏曲里经常刻画关云长秉烛读《春秋》的形象,由此可见,武圣还是笼罩在文圣的教化之下的。而他们的信徒也各自不同。应该可以说,武圣的信徒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行业上,都要比文圣的信徒宽广的多。文圣的信徒,多是劳心治人的文士;武圣的信徒,多是劳力治于人的武夫。文圣武圣,大概就是“仁”与“义”的关系吧。世俗不懂仁内义外的道理,往往将二者视为两个不同的范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绿林草莽、江湖黑帮在信奉武圣的同时,可以心安理得地好勇斗恨、杀人越货的原因吧。
文圣与武圣神化的方式各不相同,其区别在于一为“神化”,一为“圣化”。在汉代的纬书中,孔子的形象逐渐与西方教主耶苏贴近,处处可见以超自然的神力与神迹,越来越趋向孔子自己所不反对的“怪力乱神”上来,违背了儒家塌实的真精神,因此很快,孔子又被儒者士人还原了本来的面目,转而把他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至于关羽,远不如孔子神化的那么离奇。稗史小说中只是把他人的真实事迹转加到了关羽的身上,剔除他性格上的一些缺憾,使之成为一个理想中的完美人物。《论语》里面子贡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同样的道理,关羽之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百姓愿居上流,天下之善皆归焉。从关羽的圣化中,可以看出大众从善自强的愿望来,这种精神丝毫不亚于文人对道德人文的关怀。应该说,孔子的神化以失败告终,而关羽的圣化确是成功的。
近二十年来,中国刮其了一股“走下神坛”的旋风,近代的伟人纷纷走下了自己的神坛与圣坛,民族失去可以了瞻视的马首,人民丧失了固有的信念。从某一方面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大凡人事的功过是非,总是要经历百千年的沉淀才可以看得清楚的。贸然把心灵的主宰交付今人近人,未为明知之举。然而这股旋风刮散了今人,逐渐又向古人刮去,各种翻案文章此起彼伏。在戏曲舞台上,这个矛头便指向了最神圣的人物――关羽。
近代戏曲舞台上是缺乏儒者形象的,一方面是朝廷的禁令,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起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缺乏担荷起这类人物的力量与再现其精神的表现力。戏曲中最庄严的人物,恐怕莫过于关羽了,甚至较之历代帝王皆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当关羽出场,武场便极尽其烘托之能事,加上左右关平**这一美一丑的映衬,宛如天神下降一般(即使是比较拙劣的演员,从这种固定的程式与形象中,我也能得到这种体验)。――舞台上的大将那个有他这样的待遇呢,(吕布、赵云、张飞、黄忠、马超,这些武艺与关羽相当的人都没有这种专为陪衬而设的副将的,有个马童便很高的待遇了)?据说旧时舞台上关羽是不与人交锋的,只是举一举青龙偃月,对手便败北而走。近代虽然有所增益,依然没有火暴的开打(有些《古城会》斩蔡阳的表演我简直厌恶之极,杀个破老头也用吹胡子瞪眼的。我觉得关羽三天不吃饭也应该一刀结果了他――《珠帘寨》唱的多干脆,那才是大众心目中的关羽!)。他的演唱,甚至要比王帽还要堂皇肃穆。然而关羽半人半神的形象(圣像)却逐渐被私人化,更多的是暴露做为人的关羽的弱点,如骄傲刚愎等等。甚至近来剧作家特别爱在关羽和貂禅的身上捕风捉影,总要弄出点事来才算圆满。记得好久以前有一期九州戏苑里播放了徽剧《情义千秋》的片段,大概是《斩貂》的改编,说关貂如何情投意合,但是关羽要去寻兄,不能带貂禅同行,貂遂为之歌舞诀别,乘其不意拔剑自刎,完全是《霸王别姬》的翻版,真真拙劣不堪!第一,《别姬》是史实,完全是吻合人物性格;而关貂之事纯属子虚,且违反人物一贯性格。第二,《别姬》表现的是英雄末路,令人叹惋;关貂表现的却是英雄气短,令人郁闷。而况且霸王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是不能与关羽相提并论的。
每当关羽出场时,我感觉到舞台上呈现的不是某个历史人物(不能用《三国志》的关羽来衡量),不是某个艺术形象(不能用其他舞台艺术形象来衡量),而是一团形象化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精神的建立,是要经历成百上千年的选择与积淀的;然而要打破他,也许只需要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就足够了。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文治武功,永远中国帝王人臣所向往的勋业。于是两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逐渐被神化,分别成为了中国的“文圣”与“武圣”。
文圣与武圣的地位是不同的。小说戏曲里经常刻画关云长秉烛读《春秋》的形象,由此可见,武圣还是笼罩在文圣的教化之下的。而他们的信徒也各自不同。应该可以说,武圣的信徒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行业上,都要比文圣的信徒宽广的多。文圣的信徒,多是劳心治人的文士;武圣的信徒,多是劳力治于人的武夫。文圣武圣,大概就是“仁”与“义”的关系吧。世俗不懂仁内义外的道理,往往将二者视为两个不同的范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绿林草莽、江湖黑帮在信奉武圣的同时,可以心安理得地好勇斗恨、杀人越货的原因吧。
文圣与武圣神化的方式各不相同,其区别在于一为“神化”,一为“圣化”。在汉代的纬书中,孔子的形象逐渐与西方教主耶苏贴近,处处可见以超自然的神力与神迹,越来越趋向孔子自己所不反对的“怪力乱神”上来,违背了儒家塌实的真精神,因此很快,孔子又被儒者士人还原了本来的面目,转而把他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至于关羽,远不如孔子神化的那么离奇。稗史小说中只是把他人的真实事迹转加到了关羽的身上,剔除他性格上的一些缺憾,使之成为一个理想中的完美人物。《论语》里面子贡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同样的道理,关羽之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百姓愿居上流,天下之善皆归焉。从关羽的圣化中,可以看出大众从善自强的愿望来,这种精神丝毫不亚于文人对道德人文的关怀。应该说,孔子的神化以失败告终,而关羽的圣化确是成功的。
近二十年来,中国刮其了一股“走下神坛”的旋风,近代的伟人纷纷走下了自己的神坛与圣坛,民族失去可以了瞻视的马首,人民丧失了固有的信念。从某一方面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大凡人事的功过是非,总是要经历百千年的沉淀才可以看得清楚的。贸然把心灵的主宰交付今人近人,未为明知之举。然而这股旋风刮散了今人,逐渐又向古人刮去,各种翻案文章此起彼伏。在戏曲舞台上,这个矛头便指向了最神圣的人物――关羽。
近代戏曲舞台上是缺乏儒者形象的,一方面是朝廷的禁令,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起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缺乏担荷起这类人物的力量与再现其精神的表现力。戏曲中最庄严的人物,恐怕莫过于关羽了,甚至较之历代帝王皆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当关羽出场,武场便极尽其烘托之能事,加上左右关平**这一美一丑的映衬,宛如天神下降一般(即使是比较拙劣的演员,从这种固定的程式与形象中,我也能得到这种体验)。――舞台上的大将那个有他这样的待遇呢,(吕布、赵云、张飞、黄忠、马超,这些武艺与关羽相当的人都没有这种专为陪衬而设的副将的,有个马童便很高的待遇了)?据说旧时舞台上关羽是不与人交锋的,只是举一举青龙偃月,对手便败北而走。近代虽然有所增益,依然没有火暴的开打(有些《古城会》斩蔡阳的表演我简直厌恶之极,杀个破老头也用吹胡子瞪眼的。我觉得关羽三天不吃饭也应该一刀结果了他――《珠帘寨》唱的多干脆,那才是大众心目中的关羽!)。他的演唱,甚至要比王帽还要堂皇肃穆。然而关羽半人半神的形象(圣像)却逐渐被私人化,更多的是暴露做为人的关羽的弱点,如骄傲刚愎等等。甚至近来剧作家特别爱在关羽和貂禅的身上捕风捉影,总要弄出点事来才算圆满。记得好久以前有一期九州戏苑里播放了徽剧《情义千秋》的片段,大概是《斩貂》的改编,说关貂如何情投意合,但是关羽要去寻兄,不能带貂禅同行,貂遂为之歌舞诀别,乘其不意拔剑自刎,完全是《霸王别姬》的翻版,真真拙劣不堪!第一,《别姬》是史实,完全是吻合人物性格;而关貂之事纯属子虚,且违反人物一贯性格。第二,《别姬》表现的是英雄末路,令人叹惋;关貂表现的却是英雄气短,令人郁闷。而况且霸王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是不能与关羽相提并论的。
每当关羽出场时,我感觉到舞台上呈现的不是某个历史人物(不能用《三国志》的关羽来衡量),不是某个艺术形象(不能用其他舞台艺术形象来衡量),而是一团形象化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精神的建立,是要经历成百上千年的选择与积淀的;然而要打破他,也许只需要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