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襄樊之战的思考
蜀的的汉中攻略之后,刘备进位汉中王,蜀进入三国历史的最强盛时期。随后的襄樊战役结果以蜀损城折将而告终。
对此战的起因本人的观点是:
刘备在荆州的统治时间其实并不长,而且得了西川后又得了汉中,达到鼎盛时期。这个时候刘备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已经不在荆州了,所以荆州蜀的整个战略意义上是一个游弋的航母编队的概念,而且实际也只控制了一半。曹操丢了关中,却让两将在中间打这么一场他也不期望有很大战果的仗,战略目标是什么呢?因为联盟不敢在西线和蜀开战啊! 身为一个军事、政治、谋略家的曹操这一仗实际是试探性击打吴蜀联盟牢固性的一仗。不然你们说就算曹仁灭了关羽得了荆州,再受到两路夹攻放弃荆州退回去?毫无意义!所以曹操命曹仁、于禁进攻荆州的,而不是关羽的主动出击。
补充几点理由:
1、荆州的战略地位
吴是三国中对荆州看的最重的一个国家,只要荆州一天不到手,就好象蛇被抓住七寸一样喘气都不顺畅。从各种史料(我不一一列举了,没人会有异议吧)和军事角度来说,吴对荆州的欲望是不惜任何代价(包括联盟)。
2、襄樊战役的重要性
这场战役是三国史上划时代的一个战役,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交战双方无论谁胜都会扭转战略格局(连曹操都要考虑迁都问题和蜀的荆州基地毁灭)。所以作为关羽(假节钺)、曹操、孙权都明白发动这场战争的博弈问题(借用一个现代理论),妄开战端的一方一定要有深谋远虑,才敢触发这个敏感地带的战争。
3、关羽擅自出兵和隆中对的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诸葛是很重视外交问题的,结好孙权(没有!);荆州出兵的前提是天下有变(你如果说关羽擅自出兵时天下已经有变,我勉强认同),保障是蜀率众出秦川(没有!)。最关键的,当时荆州是孙刘各半的,荆州攻略严格来说是不成熟的。我的结论:关羽如果擅自出兵不是隆中对的决策。
依据:《三国志.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三国志.武帝纪》: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
《三国志。庞德传》: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
《三国志。曹仁传》: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
(关于这句话古文是不加句逗的。你再看: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
曹瞒传曰: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褒)〔东里衮〕,与吏民**,与关羽连和。(曹仁本来就是屯驻在樊城,南阳侯因反,与关羽联合,因此曹仁围宛。而未见此前曹仁或者其他人有什么动静这点我可以解释为:关羽做的统战策反工作成为曹操派将出征的一个借口。身为荆州主将,不会因为日常的策反工作遭到打击而妄动吧?这个时候谁妄动,就说明谁是早有预谋。所以我的观点:曹操发动这场战争是深思熟率的,是有战略目的的。)
但是令我一直疑惑不解的是:
《三国志。关羽传》:二十四年,……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
又有两个明确是关羽先出兵的:
《三国志.吕蒙传》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
《三国志.吴主传》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生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资治通鉴上也是这么说,原文我不列了。
首先肯定一点,如果是关羽主动出兵,肯定不是蜀指挥中枢的命令。因为:
先主传和诸葛亮传是含糊带过。如果是蜀策划的战役,应该是汉中攻略后的重大军事行动了,毕竟结果是曹操都差点要迁都避其锋芒了。
(陈寿对蜀的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竟无叙述,此为疑点一;
关羽没有得到蜀的中枢指挥系统命令,敢擅自做出如此重大的军事部署,此为疑点二。
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竟然没有发动联盟参战;反而造成破绽,损地折将,无论刘备、关羽和诸葛亮还是其他人犯这种低级错误,可谓匪夷所思。此为疑点三)
我觉得这战的起因非常值得思考:因为他会引申出两个结果
1、曹操发动这场战争是深思熟率的,是有战略目的的。因为他看到了荆州是突破孙刘联盟的缺口。
2、关羽擅自出兵。
附:说关羽擅自出兵的动机和战略我总觉得难以自圆其说,换了这个角度我觉得可以更好的解释清楚,使其合乎思维的逻辑性。
PS:感谢落晖兄的帮助和武王兄的启发。希望大家能求同存异,共同探讨。
对此战的起因本人的观点是:
刘备在荆州的统治时间其实并不长,而且得了西川后又得了汉中,达到鼎盛时期。这个时候刘备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已经不在荆州了,所以荆州蜀的整个战略意义上是一个游弋的航母编队的概念,而且实际也只控制了一半。曹操丢了关中,却让两将在中间打这么一场他也不期望有很大战果的仗,战略目标是什么呢?因为联盟不敢在西线和蜀开战啊! 身为一个军事、政治、谋略家的曹操这一仗实际是试探性击打吴蜀联盟牢固性的一仗。不然你们说就算曹仁灭了关羽得了荆州,再受到两路夹攻放弃荆州退回去?毫无意义!所以曹操命曹仁、于禁进攻荆州的,而不是关羽的主动出击。
补充几点理由:
1、荆州的战略地位
吴是三国中对荆州看的最重的一个国家,只要荆州一天不到手,就好象蛇被抓住七寸一样喘气都不顺畅。从各种史料(我不一一列举了,没人会有异议吧)和军事角度来说,吴对荆州的欲望是不惜任何代价(包括联盟)。
2、襄樊战役的重要性
这场战役是三国史上划时代的一个战役,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交战双方无论谁胜都会扭转战略格局(连曹操都要考虑迁都问题和蜀的荆州基地毁灭)。所以作为关羽(假节钺)、曹操、孙权都明白发动这场战争的博弈问题(借用一个现代理论),妄开战端的一方一定要有深谋远虑,才敢触发这个敏感地带的战争。
3、关羽擅自出兵和隆中对的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诸葛是很重视外交问题的,结好孙权(没有!);荆州出兵的前提是天下有变(你如果说关羽擅自出兵时天下已经有变,我勉强认同),保障是蜀率众出秦川(没有!)。最关键的,当时荆州是孙刘各半的,荆州攻略严格来说是不成熟的。我的结论:关羽如果擅自出兵不是隆中对的决策。
依据:《三国志.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三国志.武帝纪》: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
《三国志。庞德传》: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
《三国志。曹仁传》: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
(关于这句话古文是不加句逗的。你再看: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
曹瞒传曰: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褒)〔东里衮〕,与吏民**,与关羽连和。(曹仁本来就是屯驻在樊城,南阳侯因反,与关羽联合,因此曹仁围宛。而未见此前曹仁或者其他人有什么动静这点我可以解释为:关羽做的统战策反工作成为曹操派将出征的一个借口。身为荆州主将,不会因为日常的策反工作遭到打击而妄动吧?这个时候谁妄动,就说明谁是早有预谋。所以我的观点:曹操发动这场战争是深思熟率的,是有战略目的的。)
但是令我一直疑惑不解的是:
《三国志。关羽传》:二十四年,……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
又有两个明确是关羽先出兵的:
《三国志.吕蒙传》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
《三国志.吴主传》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生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资治通鉴上也是这么说,原文我不列了。
首先肯定一点,如果是关羽主动出兵,肯定不是蜀指挥中枢的命令。因为:
先主传和诸葛亮传是含糊带过。如果是蜀策划的战役,应该是汉中攻略后的重大军事行动了,毕竟结果是曹操都差点要迁都避其锋芒了。
(陈寿对蜀的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竟无叙述,此为疑点一;
关羽没有得到蜀的中枢指挥系统命令,敢擅自做出如此重大的军事部署,此为疑点二。
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竟然没有发动联盟参战;反而造成破绽,损地折将,无论刘备、关羽和诸葛亮还是其他人犯这种低级错误,可谓匪夷所思。此为疑点三)
我觉得这战的起因非常值得思考:因为他会引申出两个结果
1、曹操发动这场战争是深思熟率的,是有战略目的的。因为他看到了荆州是突破孙刘联盟的缺口。
2、关羽擅自出兵。
附:说关羽擅自出兵的动机和战略我总觉得难以自圆其说,换了这个角度我觉得可以更好的解释清楚,使其合乎思维的逻辑性。
PS:感谢落晖兄的帮助和武王兄的启发。希望大家能求同存异,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