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正传(下)
五、单刀会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可能这是毛宗岗的评语吧,关羽的单刀会可真是厉害。刘备借了荆州,得了益州后,孙权兴高采烈地以为收回荆州的机会来了,马上派诸葛瑾入川见刘备。刘备推给关羽,关羽做了丑人,把诸葛瑾骂了个满脸羞愧而回。他再见刘备时,刘备竟说:“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如此为人,不可谓不是一代枭雄矣!鲁肃向孙权献计,欲引关羽来江东,于席间向其讨荆州,若不从,则有刀斧手侍候云云。关羽马上赴会,席间果然言语不合,鲁肃等准备好的刀斧手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见“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于是前文的赞美诗就自然流露了。
神,****真是令人叹服!
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的确是有单刀赴会,不过不是关羽赴会,而是鲁肃赴会!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曰:
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只是求三郡,并没有说整个荆州都要交给东吴啊。“坐有一人”之语的确是令鲁肃无可辩驳,不知他厉声呵之的话语是什么呢?略之不记甚为可惜。
不过我们看到“目使之去”的不是鲁肃眼睁睁地看着关羽离去,而是关羽眼睁睁地看着鲁肃离去!鲁肃并不是庸才,而是真英雄一个。裴松之引《吴书》曰:
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
在罗贯中的****中,关羽的确是英雄,看看真相,我们是否应该清醒清醒呢?霸了孙坚的功劳,抢了鲁肃的风头,还有什么做不出?
六、五虎将
虽然《三国志》没有直言汉中王又分封“五虎将”之事,但是,陈寿将“关张马黄赵”合在一卷,想必也认为彼等乃刘氏集团的勇将吧。关羽,我又发现他的一个“闪光点”了。马超归附刘备,这本是件好事,可是在“美髯公”看来,并不是如此,《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曰: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诸葛亮知羽护前,所谓护前,就是在保护蜀国的前线。这是“隆中对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容许有过失。否则,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构想就难于实现。于是,他不能给关羽有不安的感觉,这也是他深知关羽的自傲的品性而作出的安慰之举,但是,关羽却不知其意,“省书大悦,以示宾客”,我们在这里就已经看到了他的命运。
又有一例,黄忠在定军山打破曹军,斩杀夏侯渊,威名赫赫。“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三国志•蜀书•黄忠传》)虽然我们看到刘备派人去做了关羽的思想工作,但是,我们从诸葛亮的话语中知道关羽绝不是个好商议的人啊。骄傲,自负,刚而自矜,并没有什么宽容与大度,似乎与传说中的“挂印封金”、“好读左传明大义”的描写有所矛盾呢!
七、失荆州
失荆州想必许多朋友多已评论过,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我是想说关羽是不是爱惜兵将?百衣渡江,兵不血刃,吕蒙也好,陆逊也好。荆州失得不是其所!且看《三国演义》是如何描写这一场“战争”的:
约至二更,�b�@中精兵齐出,将烽火台上官军缚倒,暗号一声,八十余船精兵俱起。将紧要去处墩台之军,尽行捉入船中,不曾走了一个。于是长驱大进,径取荆州,无人知觉。将至荆州,吕蒙将沿江墩台所获官军,用好言抚慰,各各重赏,令赚开城门,纵火为号。众军领命,吕蒙便教前导。比及半夜,到城下叫门。门吏认得是荆州之兵,开了城门。众军一声喊起,就城门里放起号火。吴兵齐入,袭了荆州。吕蒙便传令军中:“如有妄杀一人,妄取民间一物者,定按军法。”原任官吏,并依旧职。将关公家属另养别宅,不许闲人搅扰。一面遣人申报孙权。
偷袭成功了。
并没有哪一个兵将为关羽战死沙场!
“吾兄弟久事汉中王,岂可一朝相背?”糜芳对傅仕仁的劝降如此回答。我们知道并不是关羽的恩义在感召这个糜将军,因为就在此时,“忽报关公遣使至,接入厅上。使者曰:‘关公军中缺粮,特来南郡、公安二处取白米十万石,令二将军星夜解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芳大惊,顾谓傅士仁曰:‘今荆州已被东吴所取,此粮怎得过去?’士仁厉声曰:‘不必多疑!’遂拔剑斩来使于堂上。芳惊曰:‘公如何斩之?’士仁曰:‘关公此意,正要斩我二人。我等安可束手受死?公今不早降东吴,必被关公所杀。’正说间,忽报吕蒙引兵杀至城下。芳大惊,乃同傅士仁出城投降。”(《三国演义》)
又一员将军降敌!
关羽被困于麦城,他派廖化向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这又如何呢?刘封问孟达,孟达告诉刘封当年关羽不悦刘备收其为螟蛉之子,并反对立其为嗣子的故事,刘封就不出兵相救了。故不论是否刘封是否真有夺嫡之嫌,关羽就是没有搞好这一种关系。所以,在他兵败的时候没有得到任何的帮助。试问:如果他真的爱惜兵将,睦邻友好的话,最起码的救助应该是有的。你看看人家曹洪就知道,人家守住樊城,有没有投降的兵将!于禁是降了关羽,但是,关羽是和于禁相提并论的吗?陈寿还说:“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我不知道他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能他是对自己的嫡系部队好,对其他的不好吧。所以,那些跟着他的**、王甫就死节了。但是,关羽是荆州的一州之主,是否应该对全州的兵将都应该一视同仁,善待他们?否则,就有山头主义之嫌了。
再看看《三国志》: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一个“轻”字,一个“治”字,就得到了一个“嫌”字和一个“惧”字,于是就有了一个“降”字(这是我加的)。
《刘封传》呢?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为何“不承羽命”?虽然书上没有明言,但后来诸葛亮是担心刘封难于统管,因他勇猛,危及刘禅的皇位继承权,所以,建议刘备杀了刘封。由此可知,关羽可能亦怀有此心,因此,刘封、孟达不愿意救他。何况,从上文可以看到,当时的关羽正围樊城、襄阳,并没有兵败,封、达二人都尚且不助之,何况兵败之时?
山头主义,骄傲自负,与人不善,失道寡助,枉读了《左氏春秋》!我们看看同时期的危难的樊城,再看看以前的合肥的张辽、乐进和李典怎样有困难有矛盾在大敌当前是怎样同舟共济的,而以后的郝超对抗诸葛亮,有人投降了吗?关羽应该比这些人士有着更高的人格呢!他是神嘛!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有《三国志》,我们都清清楚楚地看出一个事实:****也难于掩盖事实的真相。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可能这是毛宗岗的评语吧,关羽的单刀会可真是厉害。刘备借了荆州,得了益州后,孙权兴高采烈地以为收回荆州的机会来了,马上派诸葛瑾入川见刘备。刘备推给关羽,关羽做了丑人,把诸葛瑾骂了个满脸羞愧而回。他再见刘备时,刘备竟说:“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如此为人,不可谓不是一代枭雄矣!鲁肃向孙权献计,欲引关羽来江东,于席间向其讨荆州,若不从,则有刀斧手侍候云云。关羽马上赴会,席间果然言语不合,鲁肃等准备好的刀斧手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见“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于是前文的赞美诗就自然流露了。
神,****真是令人叹服!
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的确是有单刀赴会,不过不是关羽赴会,而是鲁肃赴会!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曰:
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只是求三郡,并没有说整个荆州都要交给东吴啊。“坐有一人”之语的确是令鲁肃无可辩驳,不知他厉声呵之的话语是什么呢?略之不记甚为可惜。
不过我们看到“目使之去”的不是鲁肃眼睁睁地看着关羽离去,而是关羽眼睁睁地看着鲁肃离去!鲁肃并不是庸才,而是真英雄一个。裴松之引《吴书》曰:
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
在罗贯中的****中,关羽的确是英雄,看看真相,我们是否应该清醒清醒呢?霸了孙坚的功劳,抢了鲁肃的风头,还有什么做不出?
六、五虎将
虽然《三国志》没有直言汉中王又分封“五虎将”之事,但是,陈寿将“关张马黄赵”合在一卷,想必也认为彼等乃刘氏集团的勇将吧。关羽,我又发现他的一个“闪光点”了。马超归附刘备,这本是件好事,可是在“美髯公”看来,并不是如此,《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曰: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诸葛亮知羽护前,所谓护前,就是在保护蜀国的前线。这是“隆中对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容许有过失。否则,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构想就难于实现。于是,他不能给关羽有不安的感觉,这也是他深知关羽的自傲的品性而作出的安慰之举,但是,关羽却不知其意,“省书大悦,以示宾客”,我们在这里就已经看到了他的命运。
又有一例,黄忠在定军山打破曹军,斩杀夏侯渊,威名赫赫。“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三国志•蜀书•黄忠传》)虽然我们看到刘备派人去做了关羽的思想工作,但是,我们从诸葛亮的话语中知道关羽绝不是个好商议的人啊。骄傲,自负,刚而自矜,并没有什么宽容与大度,似乎与传说中的“挂印封金”、“好读左传明大义”的描写有所矛盾呢!
七、失荆州
失荆州想必许多朋友多已评论过,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我是想说关羽是不是爱惜兵将?百衣渡江,兵不血刃,吕蒙也好,陆逊也好。荆州失得不是其所!且看《三国演义》是如何描写这一场“战争”的:
约至二更,�b�@中精兵齐出,将烽火台上官军缚倒,暗号一声,八十余船精兵俱起。将紧要去处墩台之军,尽行捉入船中,不曾走了一个。于是长驱大进,径取荆州,无人知觉。将至荆州,吕蒙将沿江墩台所获官军,用好言抚慰,各各重赏,令赚开城门,纵火为号。众军领命,吕蒙便教前导。比及半夜,到城下叫门。门吏认得是荆州之兵,开了城门。众军一声喊起,就城门里放起号火。吴兵齐入,袭了荆州。吕蒙便传令军中:“如有妄杀一人,妄取民间一物者,定按军法。”原任官吏,并依旧职。将关公家属另养别宅,不许闲人搅扰。一面遣人申报孙权。
偷袭成功了。
并没有哪一个兵将为关羽战死沙场!
“吾兄弟久事汉中王,岂可一朝相背?”糜芳对傅仕仁的劝降如此回答。我们知道并不是关羽的恩义在感召这个糜将军,因为就在此时,“忽报关公遣使至,接入厅上。使者曰:‘关公军中缺粮,特来南郡、公安二处取白米十万石,令二将军星夜解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芳大惊,顾谓傅士仁曰:‘今荆州已被东吴所取,此粮怎得过去?’士仁厉声曰:‘不必多疑!’遂拔剑斩来使于堂上。芳惊曰:‘公如何斩之?’士仁曰:‘关公此意,正要斩我二人。我等安可束手受死?公今不早降东吴,必被关公所杀。’正说间,忽报吕蒙引兵杀至城下。芳大惊,乃同傅士仁出城投降。”(《三国演义》)
又一员将军降敌!
关羽被困于麦城,他派廖化向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这又如何呢?刘封问孟达,孟达告诉刘封当年关羽不悦刘备收其为螟蛉之子,并反对立其为嗣子的故事,刘封就不出兵相救了。故不论是否刘封是否真有夺嫡之嫌,关羽就是没有搞好这一种关系。所以,在他兵败的时候没有得到任何的帮助。试问:如果他真的爱惜兵将,睦邻友好的话,最起码的救助应该是有的。你看看人家曹洪就知道,人家守住樊城,有没有投降的兵将!于禁是降了关羽,但是,关羽是和于禁相提并论的吗?陈寿还说:“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我不知道他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能他是对自己的嫡系部队好,对其他的不好吧。所以,那些跟着他的**、王甫就死节了。但是,关羽是荆州的一州之主,是否应该对全州的兵将都应该一视同仁,善待他们?否则,就有山头主义之嫌了。
再看看《三国志》: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一个“轻”字,一个“治”字,就得到了一个“嫌”字和一个“惧”字,于是就有了一个“降”字(这是我加的)。
《刘封传》呢?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为何“不承羽命”?虽然书上没有明言,但后来诸葛亮是担心刘封难于统管,因他勇猛,危及刘禅的皇位继承权,所以,建议刘备杀了刘封。由此可知,关羽可能亦怀有此心,因此,刘封、孟达不愿意救他。何况,从上文可以看到,当时的关羽正围樊城、襄阳,并没有兵败,封、达二人都尚且不助之,何况兵败之时?
山头主义,骄傲自负,与人不善,失道寡助,枉读了《左氏春秋》!我们看看同时期的危难的樊城,再看看以前的合肥的张辽、乐进和李典怎样有困难有矛盾在大敌当前是怎样同舟共济的,而以后的郝超对抗诸葛亮,有人投降了吗?关羽应该比这些人士有着更高的人格呢!他是神嘛!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有《三国志》,我们都清清楚楚地看出一个事实:****也难于掩盖事实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