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在孔明北伐中的战略地位(中)
三、通往陇右的门户
(一)前言
陇右就是陇山以右的泛称,当地有陇山及渭水等地形,故或以天险难过,误为只有街亭为唯一要道。
(二)质疑天险断绝交通
但谁会想要防备阴平?那可是天险,不可能有人通过云云,所以蜀兵无备;这些话用在从渭水到祁山仍然适用,陇山险峻难越、渭水急湍暗滩,根本不可能通行等等,蜀兵也不会有备。所以邓艾才能出人意料暗渡阴平,奇袭成功,若是司马懿「明走街亭,暗渡渭水」,正好能奇袭正在围攻祁山的孔明。李德哈特曾在名著《战略论》中提出「间接路线」的观念,两点之间的直接路线,往往不是最有可能成功的路线。李德哈特早就批评过克劳塞维兹的歼敌论,单次会战中的人数的伤亡多寡并非重点,而在于完成战争目的成功与否。曹操绕路白狼山(破乌丸)及邓艾巧渡阴平(灭蜀)的「间接路线」,比起周瑜及程普围攻南郡(城拔)或孙策围攻笮融(城未破)时计较「人数死伤」,前者的路线优劣,比后者的死伤多寡更有意义。
渭水水深就行船,水浅就踏过,逆流就纤曳,挡路就开道,下有水流,上有栈道,何愁难行。面水待击,才是所谓阻援的好点,敌人被迫背水半济,登陆抢滩而令死伤过半,正是防守用兵迎击好形。陇山以右应为「面积」的二维构成,至少有四郡的大小,不为单点或多线,更不局限于单一方向。除非陇山以右,就只有一条单行道,否则「条条大道通陇右」,陇右很难只有单点而控制全面。
(三)陇右前后战事
进出陇右可以攻街亭,也可以取陈仓(孔明第二次北伐即用兵于此),不如再举黄河上游,还有个叫狄道的地方,也是出入陇右的好点,邓艾攻击沓中,就是从狄道等地攻击姜维。而且还是三路分兵出击,陇右被三路夹击,结果还是被姜维另行找路逃脱,可见陇右向来不只一条单行道。
孔明及姜维屡次出兵陇右,屡次出兵,没一次相同,但是仍有陇右骚动之实,姜维甚至有「屠陇右」之称,曹魏遭受「数以万计」的战果,那可是陇右军民几万人的伤亡。魏明帝为了蜀兵发动洮西之战重创陇右,二度下诏慰恤及特赦陇右四郡及金城。是以「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不是街亭),以应付姜维的攻击;还有「邓艾大破蜀大将姜维于上��」,魏明帝下诏嘉奖:「兵未极武,丑虏摧破,斩首获生,动以万计。」后来邓艾经陇右出兵,参加灭蜀之役。
可见魏蜀在陇右虽互有万计的伤亡,但街亭并不为姜维及邓艾的争夺要点。
四、阻援的迷思
(一)距离过长
马谡如果在街亭执行阻援,因为距离祁山太远,下场必败,张合可玩的花样可多:
(1)比方「围点打援」,魏卒迅速穿插街亭与祁山之间,要不要包围祁山蜀军已为其次,街亭这个马谡援军,可以被张合关门打狗,猛攻而无忌惮;
(2)或者「缓攻打援」,张合可以围街亭而不打,慢慢包围街亭,困死马谡孤力无援。
──以上缺点皆在于街亭离祁山太远。
阻援要能形成前方保障才有益于后方主力攻城,街亭与祁山前后中间洞开渭水这么大的空间,孤军深入的下场,必遭围剿而无援。马谡在街亭有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还要阻援保护祁山攻击作战,恐怕难上加难。
比方赤壁之战,要阻援也不必派兵跑到江陵,因为赤壁与江陵之间不是只有一条路,事实上曹操从长江而来,走华容道而回,就是很鲜明的例子。再说官渡之战若要阻援,曹操可选乌巢或白马,除非强行渡过黄河攻占黎阳而阻援,黎阳与官渡之间有太多空间可被袁绍穿插,包括还有河水的经过。水运或栈道的花样可多,对祁山若欲形成阻援的话,不是卤城就是上��等祁山「附近」,除非千里迢迢去攻占「遥远」的街亭,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二)战例比较
既然街亭不对祁山产生影响,孔明当然是主动撤退,想退就退,而非伤亡过重造成无力再战的撤退,同年孔明出兵陈仓,还有后来的屡次北伐,证明蜀军一点儿也没有无力再战的象征。
关于「阻援」这是个好问题:
(1)与其责难孔明屡次攻击「祁山」而失以「街亭」为阻援;
(2)不如看看曹操战袁绍于「官渡」而不以「黎阳」为阻援;
(3)或是反观刘备与孙权在「赤壁」却不在「江陵」为阻援。
就地形而言,距离遥远是上述所谓阻援最大的致命伤(参见附图三):
(4)附图三:
(甲) 街亭 (乙) 黎阳 (丙) 江陵
\ 华容
\ 乌林
───渭水─── ───黄河─── ───长江───
白马 赤壁
卤城 上�� 乌巢
祁山 官渡
因为正如前帖所述两点距离「附近」才是作战攸关性所在,没人会绕道「遥远」而执行没必要的任务。
(5)轻重衡量:
祁山的战略要点不是「卤城」就是「上��」,而非渡河后的「街亭」;
官渡的战略要点不是「乌巢」就是「白马」,而非渡河后的「黎阳」;
赤壁的战略要点不是「乌林」就是「华容」,而非渡河后的「江陵」。
「附近」与「遥远」,这就是用兵阻不阻援的重点所在,「附近」尚可阻援,「遥远」鞭长莫及。阻援的距离过长为被敌军穿插的关键,能够从中分割本队与阻援,也就破除阻援的用意。
(一)前言
陇右就是陇山以右的泛称,当地有陇山及渭水等地形,故或以天险难过,误为只有街亭为唯一要道。
(二)质疑天险断绝交通
但谁会想要防备阴平?那可是天险,不可能有人通过云云,所以蜀兵无备;这些话用在从渭水到祁山仍然适用,陇山险峻难越、渭水急湍暗滩,根本不可能通行等等,蜀兵也不会有备。所以邓艾才能出人意料暗渡阴平,奇袭成功,若是司马懿「明走街亭,暗渡渭水」,正好能奇袭正在围攻祁山的孔明。李德哈特曾在名著《战略论》中提出「间接路线」的观念,两点之间的直接路线,往往不是最有可能成功的路线。李德哈特早就批评过克劳塞维兹的歼敌论,单次会战中的人数的伤亡多寡并非重点,而在于完成战争目的成功与否。曹操绕路白狼山(破乌丸)及邓艾巧渡阴平(灭蜀)的「间接路线」,比起周瑜及程普围攻南郡(城拔)或孙策围攻笮融(城未破)时计较「人数死伤」,前者的路线优劣,比后者的死伤多寡更有意义。
渭水水深就行船,水浅就踏过,逆流就纤曳,挡路就开道,下有水流,上有栈道,何愁难行。面水待击,才是所谓阻援的好点,敌人被迫背水半济,登陆抢滩而令死伤过半,正是防守用兵迎击好形。陇山以右应为「面积」的二维构成,至少有四郡的大小,不为单点或多线,更不局限于单一方向。除非陇山以右,就只有一条单行道,否则「条条大道通陇右」,陇右很难只有单点而控制全面。
(三)陇右前后战事
进出陇右可以攻街亭,也可以取陈仓(孔明第二次北伐即用兵于此),不如再举黄河上游,还有个叫狄道的地方,也是出入陇右的好点,邓艾攻击沓中,就是从狄道等地攻击姜维。而且还是三路分兵出击,陇右被三路夹击,结果还是被姜维另行找路逃脱,可见陇右向来不只一条单行道。
孔明及姜维屡次出兵陇右,屡次出兵,没一次相同,但是仍有陇右骚动之实,姜维甚至有「屠陇右」之称,曹魏遭受「数以万计」的战果,那可是陇右军民几万人的伤亡。魏明帝为了蜀兵发动洮西之战重创陇右,二度下诏慰恤及特赦陇右四郡及金城。是以「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不是街亭),以应付姜维的攻击;还有「邓艾大破蜀大将姜维于上��」,魏明帝下诏嘉奖:「兵未极武,丑虏摧破,斩首获生,动以万计。」后来邓艾经陇右出兵,参加灭蜀之役。
可见魏蜀在陇右虽互有万计的伤亡,但街亭并不为姜维及邓艾的争夺要点。
四、阻援的迷思
(一)距离过长
马谡如果在街亭执行阻援,因为距离祁山太远,下场必败,张合可玩的花样可多:
(1)比方「围点打援」,魏卒迅速穿插街亭与祁山之间,要不要包围祁山蜀军已为其次,街亭这个马谡援军,可以被张合关门打狗,猛攻而无忌惮;
(2)或者「缓攻打援」,张合可以围街亭而不打,慢慢包围街亭,困死马谡孤力无援。
──以上缺点皆在于街亭离祁山太远。
阻援要能形成前方保障才有益于后方主力攻城,街亭与祁山前后中间洞开渭水这么大的空间,孤军深入的下场,必遭围剿而无援。马谡在街亭有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还要阻援保护祁山攻击作战,恐怕难上加难。
比方赤壁之战,要阻援也不必派兵跑到江陵,因为赤壁与江陵之间不是只有一条路,事实上曹操从长江而来,走华容道而回,就是很鲜明的例子。再说官渡之战若要阻援,曹操可选乌巢或白马,除非强行渡过黄河攻占黎阳而阻援,黎阳与官渡之间有太多空间可被袁绍穿插,包括还有河水的经过。水运或栈道的花样可多,对祁山若欲形成阻援的话,不是卤城就是上��等祁山「附近」,除非千里迢迢去攻占「遥远」的街亭,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二)战例比较
既然街亭不对祁山产生影响,孔明当然是主动撤退,想退就退,而非伤亡过重造成无力再战的撤退,同年孔明出兵陈仓,还有后来的屡次北伐,证明蜀军一点儿也没有无力再战的象征。
关于「阻援」这是个好问题:
(1)与其责难孔明屡次攻击「祁山」而失以「街亭」为阻援;
(2)不如看看曹操战袁绍于「官渡」而不以「黎阳」为阻援;
(3)或是反观刘备与孙权在「赤壁」却不在「江陵」为阻援。
就地形而言,距离遥远是上述所谓阻援最大的致命伤(参见附图三):
(4)附图三:
(甲) 街亭 (乙) 黎阳 (丙) 江陵
\ 华容
\ 乌林
───渭水─── ───黄河─── ───长江───
白马 赤壁
卤城 上�� 乌巢
祁山 官渡
因为正如前帖所述两点距离「附近」才是作战攸关性所在,没人会绕道「遥远」而执行没必要的任务。
(5)轻重衡量:
祁山的战略要点不是「卤城」就是「上��」,而非渡河后的「街亭」;
官渡的战略要点不是「乌巢」就是「白马」,而非渡河后的「黎阳」;
赤壁的战略要点不是「乌林」就是「华容」,而非渡河后的「江陵」。
「附近」与「遥远」,这就是用兵阻不阻援的重点所在,「附近」尚可阻援,「遥远」鞭长莫及。阻援的距离过长为被敌军穿插的关键,能够从中分割本队与阻援,也就破除阻援的用意。